海燕教学设计

4 海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难点

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

朗读音频、海燕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意的,散文诗也是如此。诗人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借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这些意象,来表现祖国沉重的历史,唱出对祖国的款款深情。沈尹默在《月夜》中借“并排立着”的树,表现了作者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品格。那么,高尔基在《海燕》里,又想借海燕的形象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高尔基(-),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被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代表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等。

三、文本链接

背景知识

《海燕》写于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四、整体感知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课件“海燕形象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搏。

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3.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4.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5.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海燕那勇敢无畏的雄姿与精神。同时,那些海鸥、海鸭、企鹅等的姿态、举止与海燕相比,又使人觉得可怜可悲。

6.刚才同学们描绘的是一幅整体的面画。然而,它又可以分解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分析可分解成几幅小画面?它们各说明了什么?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个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个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画面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五、课文精读

1.指定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

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现出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3.学生轻声朗读第1~3自然段,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4.指定学生朗读第4~6自然段。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画出来。

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呻吟、吓坏;

胆怯、躲藏。

5.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6.指定学生朗读第4~6自然段,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7.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7自然段。

8.指定一位女同学读第1~3自然段,一位男同学读第4~6自然段,全班同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要求读出感情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重点是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现在学习后两部分,重点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的欢乐。

二、巩固理解

1.指定学生读第7~11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2.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异常激烈。特别在第8自然段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3.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4.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绝不是偶然的。学生齐读第11自然段,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

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者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5.教师读第12~16自然段。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像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将陷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6.学生齐读第12~16自然段,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海燕的?

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

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牺牲;

二是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即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

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7.指定一学生读第12~13自然段,全班齐读第14~16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8.学生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

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

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2、3自然段。

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9、10自然段。

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充完善了海燕的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乌云拼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迈;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后3个自然段。

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9.你读了《海燕》,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发?

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牺牲。

10.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11.本文的“海燕”“暴风雨”“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暴风雨象征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象征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1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13.请你仿照例句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心态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击风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12~16自然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四、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诗采用象征手法,刻画了海燕勇猛坚强、乐观自信、敢于搏击风浪的战斗形象,表达了作者渴望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五、写作特点

1.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散文诗运用象征,往往是通篇运用,而不是某个句子的象征意义。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乌云象征沙皇的反动统治;大海象征广大群众;海燕象征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形形色色的害怕革命的人;暴风雨象征推翻沙皇反动政权的革命运动。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使之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3.寓情于景、借景抒怀的艺术方法。

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选择,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比喻、拟人、对比等艺术手段,使象征主客体之间达到天衣无缝、自然和谐的境地。读者虽满眼是对大海暴风雨前的景色描写,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幅革命与反革命殊死较量的战斗画图。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海燕》是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这样简介作品背景,讲讲《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之后我让学生激情朗诵、齐读,借此领会作品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学生对比喻和拟人很熟悉,但对象征却缺乏了解,因此让学生找出并解析,重点了解象征修辞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优质课资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rving-a.com/bmlx/bmlx/168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