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美分享】端五文化
端五文化
端午节为每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年龄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情势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风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记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份地区也有记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等的风俗。
1、节日名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20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2、节日起源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记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1、记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倡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放逐到沅、湘流域。他在放逐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9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采,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犯,痛澈心脾,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以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1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思异常,纷纭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品,“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纭仿效。一名老医师则拿来1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避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一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记念爱国诗人屈原。
2、记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记念年龄末期(公元前-前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改邪归正,奔向吴国,助吴伐楚,5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完全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5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记念伍子胥之日。
3、记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记念东汉(公元23-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0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5往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歌颂。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记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修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记念孝女曹娥之日。
4、恶日忌讳说
汉朝人认为,五月5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5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乃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1风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朝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和《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此出现了相干的文化活动,构成了颇有特点的端午节。
3、民间风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因而不但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风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1、吃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1首描述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风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当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2、喝雄黄酒
端五饮雄黄酒的风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其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饮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3、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5黄”的风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另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4、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类食俗由此而来。
5、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5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和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益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求。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意味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求,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新颖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发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6、躲端五
是端午节风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5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五之俗。此俗宋朝似已构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因而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五’”。
7、划龙舟
龙舟1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5:“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9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述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吊唁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5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全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壮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五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8、跳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听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形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如出一辙,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朝,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4、关于屈原
1、简介
屈原(约前—前),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大夫,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继吴起以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创建了楚辞,也首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式,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放逐沅湘流域。
他首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年是屈原死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肯定屈原为当年记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文学
他创建了楚辞。大体说来,《离骚》《天问》《9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3种类型的代表。《9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素。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受、痛苦、热忱以致全部生命所熔铸而成的雄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侧重表现作者的学术成就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9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饰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写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味。但是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不是作者自我抒怀,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9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
北京民间偏方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