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美印象逢辉祖祠,久违了

逢辉祖祠,久违了!

自小便背井离乡,随着家人迁居外地的我,虽然早已习惯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城市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依赖之心却随着年岁的渐长而日益增加。

我庆幸我的父母教导有方,以至于让我在外多年连自己家乡地是何名,家乡话是何音都依旧一清二楚。

东门

独在异乡为异客,我甚少回乡。基本老家的大小事宜,都是我的父母在参与和打理。而我,却以读书工作等为理由,回乡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少。

渐渐的,我在大城市遇到的挫折多了,也便感到筋疲力尽。大城市里的快节奏让我变得麻木不仁。有那么一瞬间,我只想找一块世外桃源,远离喧嚣,与我的妻子,吹着晚风,垂钓江边。对于家乡的风土人情,我在此时此刻也无比怀念,无比向往!

祖祠边东门池

如今,随着祖祠的重修完工,我所希冀的一切,也将一一实现。作为逢辉公的子孙,能看到整个家族届时在祖祠入火仪式的当天齐聚一堂,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我的思乡情节,也将因此而有所缓冲。或许不再只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或许许多博美的年轻人都对逢辉公一无所知,这不能埋怨他们。毕竟逢辉公在世时的年代久远,他的光辉事迹也随着消逝的时光而尘封在历史长河中。

但是在我们家族内代代相传的关于逢辉公的丰功伟绩,却历历在目,让我们子子孙孙久久不能忘怀。

老祖祠

逢辉公对博美镇,做出了许多让后代子孙引以为豪的贡献。而他亲手题字的匾额“作如是观”,也高高悬挂在天后宫戏台上,印证了我们家族曾经的辉煌。也无时无刻不再提醒我们后代子孙,做任何事情,都别去斤斤计较,凡事看得开,好运自然来。

“作如是观”摘自佛教盛典《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逢辉公生前笃信佛教,也以佛教的大慈大悲作为人生准则。而天后宫戏台的匾额,正好诠释了逢辉公为人处世的豁达开朗与一心向善。

林逢辉给博美古戏台

匾额题字:作如是观

作为后辈子孙的我,时常耳濡目染族里长辈对逢辉公的赞不绝口。也从他们口中得知我们家族当年也是名门望族,因为逢辉公,而在老家远近闻名。

博美天后宫对面戏台的拐角处,便是我们家族的祠堂。当年窄小破烂的祠堂,经过一众叔伯兄弟的齐心协力,已然重修得金碧辉煌,墙上的画像也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仿佛栩栩如生。我的自豪感,在这一刻油然而生。我的思乡情,在这刹那得到归属。

新祠堂

祠堂的后面,是那在夕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水流缓缓的东门池。东门池的碧水云天,与祠堂的焕然一新相得益彰,让人心旷神怡。

依稀记得,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在此地举行隆重的扒龙舟大赛。那时候四乡八里的乡亲父老,都会竭尽全力比赛。两岸边的观众,也竭嘶底里地为自己钟意的船队呐喊助威。而我,则与同龄的伙伴们不约而同地爬上祠堂旁历经风霜的柳树上,观看整场比赛。如今回想,真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东门池彭龙船

祠堂的两边还是坐落着看似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听老一辈的讲,当初这一片地,在我们家族鼎盛时期,都是我们名下的产业。如今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些房子早已不知换了几手,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任主人。只是当我摸着这些斑斑点点长满青苔也早已脱落的墙壁时,一股历史浑厚感,像一只无形的手,冲击着我的内心。

祠堂的重修,加强了族内的凝聚力,也让我们这些在外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游子,有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老屋近照

故乡的美,一直是我忽略的一道风景。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至死不渝的追求一样,故乡也是永恒存在的。它一直在等待着我们的回归,用它坦荡的胸怀,包容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游子,不管你是功成名就,还是一无所有!

我坚信,在我们各位叔伯兄弟的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下,我们的家族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也有信心,为了建设博美镇而不断奋斗。再创逢辉公当年的佳绩,让家族因为我们子子孙孙的努力,而名垂千古!

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的逢辉精神,也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就像一盏明灯,给予我们一种意识性的完美追求!

逢辉精神激励后人

作者:逢辉公《五福堂》天字辈子孙

推广

角钱来

赞赏

人赞赏









































补骨脂注射液价格
白癜风饮食禁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rving-a.com/bmjg/161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