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连续25个月为负外因为主内因为辅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物价数据,CPI与市场预期一致,上涨2.5左右,为2.4;而PP医治白癜风的特效药I继续为负值,同比着落2.3,超出市场预期。 PPI数据不理想,出现出三个特点:1是,自2012年3月,PPI已连续25个月为负值;2是,今年前3个月,PPI降幅逐月加深,改变了2013年5月以来降幅收窄的趋势;3是,CPI和PPI在3月份同时出现环比着落。 股市在11日应声而落,PPI数据不佳,明显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固然,当日股市下跌也有受美港等外围股市下跌的影响。美国最新就业数据创新高再次引发市场对美国将加快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进而引发股市下跌。 那么,从PPI能读出哪些经济动向?最少说明:1、内需不足,稳增长很重要;2、制造业供大于求,工业生产领域增速还不理想,化解产能过剩仍然任重道远;3、外需依然不振,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增长缓慢,这从最新公布的外贸数据也得到了印证。 PPI延续为负说明了什么? 我国PPI指数自2012年3月起就始终是负值,降幅在2013年5月份出现了同比着落2.9的低点,尔后,着落幅度延续收窄,12月份是-1.4。今年以来趋势有变化,2014年1月份为-1.6,2月份为-2.0,3月份为-2.3,降幅加深。 PPI为负,表面看来是国内问题,实际上是国际问题。PPI为负是外需不振的表现,不完全是内需缘由,它与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密切相干。我国的重化工特别是钢铁业,与国际市场联系特别密切。我国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外需不振,对我们的产品需求就相应的增长缓慢,进而反应在生产领域、工业生产价格的走势上。 PPI降幅加深,尤其是3月份CPI和PPI环比同时着落,说明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生产领域,特别是工业生产领域增速还不理想,制造业产能过剩仍然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前几年刺激政策构成的投资正是转化为产能的时候,加重了产能过剩。 CPI和PPI为何不匹配? 当前CPI稳中有升,PPI延续为负,二者之间并不是匹配的关系。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应白癜风怎样治最好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应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散布,最后波及消费品。 不过,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回想10年之前,我国也曾一度PPI很高,CPI走低,也出现过反向的不匹配问题。当下,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加快调解时期,中央政府其实不刻意寻求高速度。在经济转型期,CPI和PPI二者之间是否是存在一个稳定的关系,这其实不好说。CPI和PPI二者适当背离是可以理解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如果经济增速能到达9以上,CPI、PPI都将是正增长,但肯定会给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困难。值得注意的是,CPI和PPI延续背离则是不正常的。 PPI能够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吗? PPI延续为负,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制造业产能过剩仍然严重。笔者认为,这既不能说明有可能出现通货紧缩,也不能就此认为是经济下滑。对经济形势的研判,还需要综合各项指标统筹推敲。从工业增速、用电量等指标来看,经济运行安稳迹象是清晰的。 之所以说不能仅凭PPI判断经济形势,缘由有2,1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的变化,2013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提高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如果仅仅以制造业数据为主来判断经济形势,有些偏颇;二是要判断是否是出现通缩,需要综合推敲CPI和PPI。有农产品紧平衡、资源价格改革、劳动力本钱爬升等中长期上涨因素的支持,CPI不太可能出现负增长,而PPI受结构调整阵痛期束缚,可能会继续负增长。 PPI什么时候能由负转正? 有专家预计PPI在上半年可能转正。笔者认为,随着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举措逐渐展开并产生效应,PPI着落幅度会开始收窄,但要在上半年大幅度收窄直至"转正",可能性不是很大。 至于今年是否是能转正,还需谨慎分析,不能简单下结论。缘由在于,1,化解产能过剩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中国目前不但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存在过剩。产能过剩,既有市场经济盲目性的缘由,更主要的是政府不恰当干预、主动推动的结果。再加上前几年刺激政策构成的投资正是转化为产能的时候,化解产能过剩任重道远。2,外需提振也不一定吹糠见米。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但这类复苏并不一定就一定会转化为需求。事实是,一季度中美双边贸易仅增长0.9。外需的改进存在不确定性。3,光看同比是不够的,还要分析环比,也要看基数。